欢迎登录浏览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网站!
当前位置: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 浏览文章

邓保生:发展第一 人民至上 继承创新 为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而努力奋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30日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为引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洪涝灾害的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推进“山水、生态、文化”特色城市建设、推进传统陶瓷企业改革和解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等重要方面迈出了扎实步伐,全面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的各项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倍,财政总收入增长2.6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6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倍,陶瓷产值增长5.5倍,外贸出口增长7.8倍,旅游总收入增长2.2倍,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

  二是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五年来,共有958个项目获得中央、省资金支持。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城市环境定量考评第一名。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国有工业企业和农垦、农业、林业、水利、粮食、交通、商贸等“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8万名职工完成身份置换和分流安置,企业社区移交等后续配套改革也已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稳妥推进。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四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日益和谐稳定。去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城镇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低保标准保持全省第二。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设区市文化工作综合考评第一名。公民受教育年限和高考录取率居全省领先水平。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全省领先。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公路“村村通”。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市民居住状况大幅改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不断健全。赴省进京非正常访保持全省低位。安全生产考核多次名列全省第一,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称号。治安好转率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多次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并被授予全省平安市称号,人民群众对政法各部门的满意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

  五是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连续获得“四五”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全国先进城市称号。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和开展民主监督,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民族宗教、群团等工作都有明显进步。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得到全面落实,党内民主生活制度、议事制度和领导班子工作制度更趋完善,干部教育、选拔、监督机制逐步完善,干部作风明显改进。连续三年在中组部选人用人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连续两年在省委对设区市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好班子。连续三年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合先进,是全省唯一获得“三连冠”的设区市。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不断加大。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活动均获得全省绩效考核第一名。

  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

  从本市情况看,“十一五”布局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积蓄了发展后劲,特别是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要素成本上升,加上我市自身总量小、在全省排位相对靠后,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压力。总体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发展思路、执政能力和精神状态已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为此,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发展意识,以迎难而上的决心、敢为人先的勇气、破解难题的智慧、谋求跨越的举措,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景德镇的特色和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第一、人民至上、继承创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期党的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繁荣和谐魅力瓷都。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等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实现以上目标,要保持工作连续,继承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注重文化传承,继承与创新瓷都历史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摆在首要位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永恒主题,通过发展解决面临的问题,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

  ——坚持人民高于一切。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主体地位,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稳定第一责任。始终坚持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硬任务,营造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坚持陶瓷发展优先。始终坚持陶瓷重中之重的历史和现实地位,集中力量和资源支持陶瓷发展,再创瓷都辉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做大经济总量。着力抓好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直升机研发和生产基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迅速做大经济总量,争取国家部委和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争更多的央企和500强企业进驻我市。

  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技术陶瓷及陶瓷文化创意、航空直升机、生物和新医药、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陶瓷、化工、家电、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加工和服务贸易产业。大力扶持高科技、有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主攻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园强区,把高新开发区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把陶瓷工业园区、乐平工业园建成特色园区。积极拓展新型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强银企对接和口岸平台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跟踪服务,降低商务成本。

  四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突出文化观光、休闲度假、陶瓷创意三大特色,抓好景区提升、旅游招商、市场开发、产业配套、服务规范五大程,打造“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的旅游城市形象品牌,构建“瓷源浮梁、古镇珠山、绿色昌江、多彩乐平”的大旅游格局。保护老城区历史风貌,开发老城区旅游资源。

  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强化城区景观设计,融入陶瓷文化元素,增强城市文化可识别性。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九景衢、皖赣铁路新建双线等干线铁路建设,完善公路路网,新增航线航班。改革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乐平市区和浮梁县城建设。鼓励县(市、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实力。

  六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实施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工程和造地增粮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实施强农惠农政策。

  七是创新机制体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适时推进绿色GDP核算等改革试点和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

  坚持陶瓷发展优先  再创瓷都新的辉煌

  “瓷业兴、百业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充分认识陶瓷在全市各项工作中的特殊地位,牢固树立陶瓷优先发展的思想,以陶瓷振兴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繁荣陶瓷艺术,使瓷都的金字招牌发扬光大。

  一是构建陶瓷产业新格局,不断做大陶瓷产业规模。加快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高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高档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陶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补充的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陶瓷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陶瓷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中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国陶瓷产业生产基地和陶瓷贸易交流基地。加快引进高技术陶瓷龙头企业,形成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引导中小陶瓷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形成陶瓷产品批量配套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陶瓷发展新业态。

  二是弘扬传统陶瓷文化,不断提升瓷都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以陶瓷为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化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功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活化陶瓷工业遗存和历史文化街区,展示名城古镇风貌。加强古陶瓷研究和利用,促进陶瓷产品推陈出新。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体现景德镇历史上特有的包容性,增强对国际国内高层次专业艺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吸附力,促进艺术与科技交流。发挥陶瓷院所、陶瓷企业、国内外陶艺家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使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文化之都和独具特色的创意经济城市。

  三是健全保障和支撑体系,不断优化陶瓷发展环境。加强陶瓷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和绿色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作用,提高重大陶瓷项目科研攻关的能力,加快陶瓷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陶瓷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陶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和具有优势重点领域的陶瓷技术标准研究和制订,支持陶瓷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订。鼓励陶瓷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支持陶瓷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高度重视陶瓷原料矿山的勘探和资源保护,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证。进一步加强陶瓷市场建设和管理,努力打造集天下之大成的陶瓷交流、交易物流中心。通过搭建资源共享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陶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必须切实把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各类群体,团结和引领广大群众共同艰苦奋斗,共同致力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一是真正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要真正敬民、亲民、爱民。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真正依靠群众力量推动发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统筹兼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决反对任何与民争利的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二是持续推动民生改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和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进一步落实增加群众收入的各项政策,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加强物价监管,保障群众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救助和帮扶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物业服务,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外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以及城乡居民出行难等现实困难。  

  三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搞好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重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工作,支持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单位建设和更名大学工作,全力推进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实现建院升本工作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扎实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加大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竞技体育和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必须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方法的创新,创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全面提升全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全力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加强统战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深化法制宣传,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提高领导干部学法用祛水平,增强全社会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执法监督,细化执法责任和责任查究制度,积极落实执法公开,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二是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重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公共安全防范水平。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整治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减少较大和一般安全事故,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信访工作,完善大调解体系,畅通诉求渠道,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加快推进武警支队现代化建设。

  三是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管理规律,坚持用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理顺社会关系为主线,以推进城乡居民民主自治和社会组织“自立、自主、自律”为着力点,大力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社会基础和公共安全管理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坚持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街道(乡镇)工作重心向社会管理工作和服务上倾斜,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为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认识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以伟大事业促进伟大工程、以伟大工程支撑伟大事业。

  一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做好统一战线、党管武装等工作,持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二是提升理论素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摆在首位,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强化宗旨教育,深化文明创建。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我们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从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入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各类矛盾的特点、形式和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不断增强法治意识,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要继续扎实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五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活力迸发、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各级党组织要善于抓班子带队伍,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全市形成人尽其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局面。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是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要坚持“两个务必”,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民主决策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要加大对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将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

  七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步提升拒腐防变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强化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大力加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加大对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等的监督力度;大力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专项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加强执纪办案工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