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经济赋能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 邱辉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竞争的主战场,更是推动经济转型最强劲动力之一。我市紧紧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机遇,牢固树立数字引领、数字赋能的理念,以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加快陶瓷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创新引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数字陶瓷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数字经济,以数字经济赋能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之路。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陶瓷产业转型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传统陶瓷产业数字化模式发展,已成为景德镇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通过数字化赋能、互联网营销、个性数据化相结合等方式,赋能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如何实现传统陶瓷产业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应抓紧数字经济这一国家战略,把传统陶瓷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抓手,鼓励陶瓷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日用陶瓷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标杆,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高效率协作,整体推进日用陶瓷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陶瓷产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公有链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陶瓷“产业大脑”建设,为产业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培育以政府引导为重要抓手、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开放平台为基础支撑等新业态,推动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以“5G+工业互联网”赋能陶瓷产业振兴,形成以大数据、行业云平台、数字化运维、全流程智能制造为支撑的陶瓷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格局。
拓展数字产业化发展空间。数字经济,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技术研发创新过程复杂性逐渐增强,用户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数字技术”便成为了传统陶瓷产业的路径选择。充分利用VR、AR、移动物联网和3D打印等数字技术,实现虚拟世界与陶瓷产品有机结合。洛客线下有1000名设计师、线上有5万名设计师,将传统纹路、颜色、式样、材料等制作成数据库,利用数据化赋能形成新款式、新品种、新版本,通过区块链迅速形成新版权。将定制化与数据化相结合,个性化定制建立在海量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市场化数据分析,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用户信息之间相互匹配,做到优势互补、降低风险、拓展空间。
实现数字化平台精准销售。“陶瓷后工业时代”放大陶瓷产业优势途经,积极整合区位、平台、政策等资源要素,以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以电商数据为基础,构建系统的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指标体系,整合线上平台资源,建立数字化陶瓷交易新平台,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进一步拓展陶瓷交易平台,构建景德镇陶瓷产业新零售体系。在2021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云”交易额突破90亿元的基础上,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交流交易常态化的“永不落幕的瓷博会”,使景德镇真正成为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数字经济赋能先进陶瓷产业发展
相对景德镇而言,发展先进陶瓷就是发展数字经济。在先进陶瓷领域,通信电子陶瓷产业占比超70%,属于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景德镇具有独特的城市品牌、扎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才队伍、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一定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数字赋能先进陶瓷产业,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数字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对创新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围绕产业功能配套和上下游开展招商,主攻“通信电子、新能源”等两大应用领域,培育“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环保、军工”等四大应用领域,促进产业大聚集、规模大提升,加快打造氧化铝陶瓷、压电陶瓷标志性产业链,培育陶瓷复合材料、透光陶瓷、石墨烯材料、生物陶瓷、环保陶瓷、防弹陶瓷等局部产业链。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建设以陶瓷为主导的景德镇数字经济研究院、以先进陶瓷技术研发平台为重心的“一室三中心”,加大先进陶瓷产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动合作,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先进陶瓷产业链配套体系。
提升数字集群承载能力。优化先进陶瓷产业布局,加快昌南新区先进陶瓷产业园、中日先进陶瓷产业合作园,浮梁产业园三龙、湘湖片区,高新区产教融合基地,乐平乐涌先进陶瓷产业聚集区等先进陶瓷产业平台建设,加强园区公共技术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深入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加大先进陶瓷产业数字化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推动具备条件的先进陶瓷大型企业整体上市,开展跨领域、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利用自身优势,向上游延伸发展高纯超细粉体,向下游延伸发展应用配套,打造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标杆式龙头企业。对标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创新开发、技术改造、产线升级等方式,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先进陶瓷企业由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数字人才集聚支撑。围绕产业发展的“补链”和“强链”,也是人才链的“补链”和“强链”。只有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相匹配,才能更有效推进技术、数据、人才等要素协同发展格局。加大先进陶瓷产业相关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建立先进陶瓷产业高层次人才数据专家库,在社会保险、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优先照顾,在政治上予以关怀,推荐高层次人才担任政协委员。加大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先进陶瓷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性出台吸引大学生留景的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重点培养吸纳数字经济、先进陶瓷等重点领域的优秀大学生人才,争取每年新增留景大学生1000人,优化落户办理手续及纳入人才住房政策保障范围等,打造以“一室三中心”为主体的先进陶瓷人才集聚高地。
数字经济赋能陶瓷文创产业创新
数字文创是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推动着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催生了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围绕新型人文城市,推进数字技术与陶瓷文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集群式发展。
加快数字文创技术创新应用。深入挖掘千年瓷都陶瓷文化时代内涵,把悠久陶瓷文化和创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加快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系列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手工制瓷技艺等陶瓷文化数据库,实施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智慧博物馆、智慧文化馆等建设,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对遗址本体及环境进行监测控制,提升文化古迹蜕变损坏等保护能力。加快推进三龙MR数字陶瓷产业园、陶溪川文创街区、三宝文创中心等数字文创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等高校建设数字文创产业基地,实现陶瓷文创的产教融合,推动文创产业的聚集发展。
构建数字文创产业生态体系。坚持以文旅产业数字化为牵引,将区块链溯源系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投影、VR技术等创新融合,开展千年瓷都大平台和全媒体推广工作,围绕御窑遗址、红色文化、古戏台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如“数字敦煌”壁画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故宫博物院特色IP网红文创产品、打造陶溪川文创品牌等,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创新成果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充分发挥景德镇“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优势和陶溪川文创街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引领带动作用,以《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为基础,以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为着力点,保护好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统筹推动数字经济和文创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数字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以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数字文创和旅游、演艺、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文创城市综合体、5G+公园城市社区,建设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推出系列“云展览”,发展“互联网+展陈”“互联网+艺术品交易”等新模式。大力培育文旅融合数字化应用场景,密切跟踪“元宇宙”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数字出版、影视动漫、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超高清视频等新业态、新模式,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文化故事融入“十五景、三宴、三剧”等景点和产品,让人们在文旅消费、文旅体验中感受千年瓷都的陶瓷文化魅力,用陶瓷名片向世界讲述陶瓷文化的中国故事。
(作者系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