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浏览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网站!
当前位置: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 专题专栏 >> 学党史专栏 >> 浏览文章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融合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逻辑与若干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2023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6日

  摘要: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学科之一,其独立设置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中共党史和党建这两个学科的结合与协同发展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如何实现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进而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成为该学科建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融合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指导思想、研究目标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实现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融合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地位、作用,承担起本一级学科的使命和责任;要确立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明晰学科建设的进路;要理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内外关系,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质量,使之尽快担负起本学科应有的使命责任。


  关键词:党史党建学;融合发展;历史基础;现实逻辑;若干思考


  中共党史党建学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一门社会科学,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是一门刚刚正式设立却有着深厚历史基础的年轻学科,但是构成这个一级学科的学科基础,一是原来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简称“党史学科”),二是原来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简称“党建学科”)。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如何实现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进而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成为该学科建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融合发展的历史基础、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谈几点建议。


  一、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融合发展的历史基础


  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从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名目来看历史很短,但作为学术研究和党校开设的中共党史(简称“党史”)和党的建设(简称“党建”)课程,在中共幼年时期几乎同时起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各自有了长足发展。


  在中共幼年时期,随着中共历史发展,通过中共党史学习和党的建设基本知识的学习来加强党内教育,就受到早期共产党人的关注。1925年5月,蔡和森在莫斯科向中共旅俄支部两次作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报告,后形成《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提纲,这是中共党史研究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它回顾了中共成立5年来的光辉历程,认为“要知道中国革命及我党要如何发展及其发展的道路如何,故须明白我党的历史”,认为学习中共历史对于明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做一个好的党员至关重要,并特别指出要带着感情学习党的历史。为了加强党内教育,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党校以培养指导人才。1925年9月在中共北方区委开办的北京党校中,开设了“党的基本知识”课程。1926年2月,中共上海区委开办了高级党校和初级党校,初级党校开设课程有“中国共产党略史”“党的建设问题”等课程。可见,作为党校课程的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早在中共幼年时期就是并列存在,同时起步,共同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发展。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学习中共历史以总结经验,开设党的建设课程以帮助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基本知识,成为党内教育的重要内容。1927年9月蔡和森在顺直省委改组会上作了题为《党的机会主义史》的报告,不仅梳理了党内机会主义发展史,而且从党的思想、制度、组织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这个报告可以视为最早的中共党建史著作,体现了党史和党建的结合。1929年,瞿秋白在莫斯科设立“中国党史研究室”,同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国际列宁学校讲述中共党史,并撰写《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一书,开创了系统有序的党史研究的叙事结构。同年,由周恩来在上海主持筹办的干部训练班和特别训练班上,讲授有“马列主义”“党的建设”等课程。各个革命根据地也分别开设了相应课程。毛泽东在领导创立红军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注重用中共历史和红军斗争史来教育党员,特别是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其中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其建党建军的原则和经验在红军中和苏区得到推广。在1933年3月成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主体课程中,始终包括“党的建设”“苏维埃运动”“中共党史”这3门课。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更名为中央党校,所开设的5门课程中就包括“党的建设”“中国革命问题”“游击战争”等。


  全民族抗战时期,特别是随着延安整风的开展,回顾党史、总结历史经验成为党内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到何干之、华岗等延安的学者,都有党史研究的重磅成果推出,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发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导向等有关党史研究理论问题,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遵循。与此同时,通过党校和干部学校培养大批干部成为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而总结中国革命运动历史经验的党史课程,特别是讲授中国共产党建设基本问题的党建课程,则成为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的主干课程,高级党校更开设了打通党史和党建的“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课程。一些地方党校举办的培训班亦将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刻剖析了党内“左”右倾错误的社会根源及其严重危害,充分肯定了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党史和党建的有机统一。这些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修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奠定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开始在全国范围执政,担负起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重任。为了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加强党内外教育,胡乔木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成为风靡一时的党史党建读本。与此同时,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的课程建设及专业化建设也分别在高校和党校系统展开。


  在高校,相继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党史类的政治理论课程,以加大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并于1952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中共党史专业,以研究生教育形式培养各地政治理论课教师。1956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按照普通高校招生要求招收四年制的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以培养党史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之后,武汉大学等高校也于1960年代初开始招收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而这一时期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中共党史课和中共党史专业课重点讲授党的历史,其中也包含了党的建设内容。


  在党校,中共党史课程和党的建设课程均作为基础课程加以开设,并成为中央党校和各级党校开设的老五门主课中的两门。1954年中央党校(时为马列学院)的师资训练班中开设了中共党史专业,并于1955年至1957年连续三年招收修业两年的学员,另有若干半年制的党史专业短训班。随着党校的任务从过去轮训党的高级干部转型为“培养党的专门理论干部的学校,并要努力成为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中心”,党校开始有条件、有步骤地开设各种专业,第一步先开设的专业中就有“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或中共党史)”。1961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决定对全党各级各方面的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一次轮训,训练的内容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重解决党的建设和党的生活中存在着的问题”。1963年,中央党校对理论班进行了调整,决定合开专业课,分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等8个专业。可见,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此时开始在党校正式设立。


  随着中共党史党建课程和专业的开设,相应的教学科研单位必不可少。这一时期,高校和党校都建立了中共党史党建的教学科研机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中共党史系,设立了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等教研室;各级党校也设立了中共党史与党建教学研究室。由此汇聚起了一支从事中共党史党建教学与研究的专业队伍,奠定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其后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党史研究出现新局面。这突出表现为党史研究领域极大拓展,党史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党史研究资料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为代表的通史类著作撰写和出版,确立并不断完善中共党史的叙事框架;一大批专题史研究著作相继问世,不断拓展党史研究的领域;大型党史人物传记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源源不断陆续推出,反映中共历史上重要领导人的生平与思想的年谱、传记、文集、文选、文稿、书信集相继出版,使中共历史的呈现更加鲜活。继中国人民大学恢复招收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之后,1978年湘潭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同时招收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1981年教育部设置首批中共党史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后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在全国众多省市大量设置,实现中共党史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建设。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有力支撑了高校相继普遍开设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此同时,以中共党史研究和教学人员为主体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相继建立,搭建了党史学界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等专业期刊相继创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相继成立,成为刊发党史研究成果的学术阵地。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门的体制化的中共党史工作机构,许多高校也陆续建立中共党史教学科研单位,设立中共党史学科学位点。进入21世纪后,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等相继设立中国共产党历史本科专业。这些都极大推进了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由此推动着党建学科的初步确立和逐步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也鲜明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7的问题,这对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也推动党的建设学科的确立与发展。1977年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党校系统复校以后,党的建设课程仍然是党校的一门主课。1978年7月,中央党校单独成立了党的建设教研室。中央党校从1983年开始招收党建专业硕士生,1987年开始招收党建专业博士生。显然,党的建设学科在党校系统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得以正式确立。


  1992年1月,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成立,之后各地相继建立了本地区党的建设研究会,从此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社团。1989年创刊的《党建研究》,1992年创刊的《党建研究内参》,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出版或内部刊发的党建研究刊物,提供了党建研究的学术阵地和理论阵地。党的建设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等方面的著作、教材、辞典等大量出版,表明党建学科得到逐步发展。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党建学科的确立经历了从内含于思政课之中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逐步发展到内含于中共党史学科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如同以往一样没有专门的党建课程,但在中共党史课程教学中内含有党的建设内容。198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中,明确中共党史是一门基础课,党的建设是一门专业课。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第一次以带括号的方式包含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内,在国民教育序列初步实现了党的建设从一门课程到半个二级学科的转变。而从学科名称来看,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也首次同时出现在一个二级学科名称之中。1997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延续了1990年的用法,仍用括号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说明中共党史学科是“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历史发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学科。”这时的党建学科虽然仍内含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中并以括号内的形式存在,但从学科内容的规定性表述来看,关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已经在该学科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也反映了管党治党实践对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极大推动了党建学科发展。2014年公布的学科目录中,“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更名为“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仍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样,党的建设学科就从原先的以括号方式包含于中共党史学科之中,发展为与中共党史学科并列且放在中共党史学科之前但仍然同属于一个二级学科,这既凸显了党的建设学科的地位,也表明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的紧密关联性。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明确将党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党建学科的发展。中发﹝2016﹞31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2017年下半年,9家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和另外2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12个单位,自主设置了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由此,党的建设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正式设置,并在全国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以及其他众多高校、党校、社科院广泛建立,当年或次年即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党建学科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质量提升,实现了党建学科的快速发展。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党史学习研究宣传和对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客观需求不断增长,建立独立的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解决这两个二级学科分属不同一级学科的问题更为突出地提了出来。多年来,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的学科归属在国家层面的有关文件中是完全不同的,具体而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共党史”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根据《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国共产党史”作为三级学科归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二级学科;根据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南分类,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合称“党史·党建”,与政治学、中国历史等学科并列。可见,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制度设计下归属不同,甚至连名称也不一样。以党史学科为例,本科阶段名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名为“中共党史”,属于政治学学科。这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党史党建学科归属不清、地位不明的情况,显然不利于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更与百年大党的地位不相称。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唤独立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以促进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为中共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加快融合,这不仅表现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积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也表现为许多高校建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或研究中心;有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设立中共党史党建系,并恢复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招生;众多学术研讨会主题涵盖党史党建两个方面,党建史作为百年党史的一条线索成为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的热点;多年来分别研究党史或党建的专家学者共同宣讲百年党史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2021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无论是回顾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还是总结概括百年奋斗的重大意义和历史经验,或者是提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新要求,无不贯通了中共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无不体现了党史和党建的结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决议,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在此基础上,2021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学科目录的征求意见稿中,赫然写上了增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字样。至此,中共党史学科和党的建设学科汇聚在同一个一级学科下进行一体建设和融合发展的大局已定。2022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正式公布“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代码为0307。以此为标志,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正式设立,适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和重要举措。


  二、中共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融合发展的现实逻辑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正式设立后,关于该一级学科下设置哪些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的问题,目前尚没有具体规定或带有指导性的正式文件出台,应该还在研究讨论和论证之中。但众多高校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酝酿,纷纷启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申报,并根据各自的理解和本单位的研究基础、特色和优势设置相应的二级学科。显然,如何实现党史党建学科的融合发展,如何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还需要深入探讨、科学论证、慎重对待,稳步前进。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厘清作为该一级学科核心组成部分的两个二级学科即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的异同。


  中共党史学科是研究中共历史及其经验的专门的知识体系,党的建设学科是研究党的自身建设的专门的知识体系,二者都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现在又同属于一个一级学科,但之所以长期被视为两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具体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


  首先,从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中共党史学科主要研究中共历史发展及其历史经验,包括中共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为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理想信念而不怕牺牲的历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进行理论探索的历史,带领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为民造福史,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身建设史,而其中的党的建设史作为党的建设学科研究的内容也是无可争议的。党的建设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党的领导理论、制度、体制机制,研究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党内法规制度、中外政党比较等等。尽管每一方面的研究也都涉及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往往都是和党的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但其研究重点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制度与实践是无可争议的。也就是说,除了党的建设史研究横跨党史党建两个学科外,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是分属党史学科或党建学科的。


  其次,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中共党史学科研究侧重点是研究过去已经发生的历史,包括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等,重在通过考察历史来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党建学科研究的侧重点是研究现实正在推进的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包括党建理论、党建主线、党建布局、党建目标、党建制度、党建实践等等,以便为现时正在进行的党的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学术支撑和参考借鉴。另外,中共党史学科侧重纵向研究,党建学科侧重横向研究;中共党史学科侧重于研究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党建学科侧重于研究党的自我革命;中共党史学科侧重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及其经验,党建学科侧重于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等。


  再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中共党史研究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中共历史;要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中共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为中共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提供历史借鉴。中共党史研究还要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拓展和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党建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理论上和学理上说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重大课题。党建研究中要借鉴宪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增强研究的学理性。


  尽管中共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在具体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但毕竟这两个学科都是随着中共的创立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都因为中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而得以设立、建设并不断完善,因此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具有同一性。


  一是研究对象同一。中共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都以中共为研究对象。“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4中共成立以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5。中共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将来怎样继续成功?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既需要中共党史学科从历史维度来揭示,也需要党建学科从理论和现实维度来回答。


  二是研究的指导思想同一。中共党史研究和党建研究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因而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中共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之根本原因。中共党史学科从历史发展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党建学科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怎样继续能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二者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从学理上深入回答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成功、将来怎样继续成功,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是研究目标同一。为党践行初心使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学术支撑、人才支持,这是中共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建设的共同目标。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来,正是因为中共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为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而不断奋斗,不惜付出巨大牺牲,勇于进行伟大探索,从而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一系列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的使命和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入研究一系列重大问题,来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兴党强国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所说,要深入研究中共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中共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深入研究中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深入研究中共不断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百年历程,深刻领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深入研究中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历程,深刻认识中共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更好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深入研究中共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确保中共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这“六个深入研究”,既是总结中共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共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遵循。


  中共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之所以在上述三个方面具有同一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统一性。中共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方向指引。要把一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旧中国改造和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疑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而要引领这一伟大的社会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需要中共勇于自我革命,把自己锻造成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且永葆生机活力。《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中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伟大的社会革命需要中共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把自身锻造得更加坚强,百折不挠、历久弥坚,历经百年艰苦磨难而保持生机活力,从而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概言之,中共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统一性,奠定了中共党史学科和党的建设学科内在统一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得以设立的根本依据,由此也对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实现融合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三、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学科之一,其独立设置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党史和党建这两个学科的结合与协同发展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从中共党史学科角度来说,为坚持党的领导和进行党的建设服务是党史研究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科学的中共党史研究可以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历史经验、历史借鉴;从党建学科角度来说,不仅党建研究中的党建史本身就是党史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而且党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拓展和深化党史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课题,进而转化为党史学科发展的动力。因此有学者直言:“党史脱离党建则党史无魂无魄,党建脱离党史则党建无根无本。”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正式设立后,如何认识和处理原有两个二级学科的关系已提上议程。从名称上来看,保留了原有学科的“中共党史”(简称“党史”)、“党的建设”(简称“党建”)两个关键词,而且无论在这个一级学科下设置哪些二级学科或者学科方向,党的历史、党的建设都是其中的两个主干二级学科,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都是这个一级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又绝不是原有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各顾一摊、各执一端,而是要实现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进而担负起该学科应有的使命。


  关于实现党史和党建这两个二级学科的融合发展问题,学界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正式设立之前有过若干讨论,而在该一级学科正式设立之后,如何在一级学科的框架内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正受到党史党建学界进一步关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第一,进一步认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地位、作用,承担起一级学科的使命和责任。


  建设好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首先是要搞清楚这个学科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要搞清楚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什么性质的学科,设立这个学科要干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应当努力的方向。


  在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之际设立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其地位、作用和使命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学科本身特质来看,中共党史党建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任务,而中共党史党建学无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学科之一,有责任、有使命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来看,中共党史党建学应秉承“四为服务”的理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为服务”要求,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遵循,无疑也是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重要遵循。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服务于全党吸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自信,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服务于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从学理上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要服务于为党和人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落实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上作出应有贡献;要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独特贡献。


  认识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使命,有助于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人明确自己的责任,自觉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科学定位,既不能无限度地泛化,使其无所不包,也不能窄化,而必须使其科学化。从学科视野下的中共党史党建来说,其边界可以说是非常之宽广。从中共党史研究来看,主要涉及中共成立以来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群体、重要会议、重要文献、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从党建研究来看,主要涉及党的领导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外政党比较等。


  第二,确立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明晰学科建设的进路。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作为天时、地利、人和诸种条件具备而产生的重要成果,其设立的学科基础无疑就是原有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和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因此,不论今后在该一级学科内如何设置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和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都是其中最基本的学科设置。探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融合发展,首先应当探讨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和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而这两个二级学科的融合发展,绝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方向、研究指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高度融合。


  有的学者曾对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求是》杂志社原社长、著名党史专家李捷认为,实现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融合发展有五条路径。一是研究对象的高度融合。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应该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二是研究领域的高度融合。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尚未明确,建议包含党的领导、党的事业、党的建设三部分,以及党的历史、党的外部环境、党的奋斗目标等方面。三是研究视角的高度融合。要坚持史论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把理论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紧密结合,实现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融合发展。四是理论依据的高度融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史学理论、党建学理论的基础上,尽快构建起支撑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党史党建学理论。五是研究方向的高度融合。要打破既有学科界限,统一构建党史党建学方法论,形成完整的党史党建学体系23。显然,这里所说的实现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不仅涉及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方向、研究依据等,并且提出了“尽快构建起支撑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党史党建学理论”的任务。可以说,这代表了目前参与讨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绝大多数学者的共同心声。


  第三,理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内外关系,以利于进一步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内涵,营造学科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学科建设的内部关系主要是指其内部构成要素,主要有两种考量,一是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的二级学科的设置,二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层次的设置。就前者来说,学界大多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基本框架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党的历史研究、党的建设研究、党的领导研究,亦可增加比较政党研究、海外中共学研究等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学要更加注重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内涵发展,集中力量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党史重要人物、党史重大事件、民族复兴主题、党的自身建设、执政能力提升等重大理论问题;要更加注重目标追求,要紧紧围绕资政育人的目标,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服务党和国家的事业。要一体化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加快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应有贡献。


  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还需要处理好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学科、历史学学科的关系。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研究对象与一些学科有交集,在学科生长平台上也与一些学科相与共,这其中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学科、法学学科等。因此,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也需要处理好同这几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关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中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在独立设置之初,就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设立后,它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出来,成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党的建设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关系还在,这种关系集中表现为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学科的相关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党的历史包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产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史。这两个学科相关性除上述研究内容之外,还在建设平台、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共通性。它们同在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从事这两个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教师大多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种密切的联系和相关性,决定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设应当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协同进行。


  关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政治学学科的关系。政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社会科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曾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长达20多年之久。政治学为中共党史党建学提供了理论渊源、学术滋养和方法论借鉴,中共党史党建学为政治学注入了中国元素和现实导向。中共党史党建学独立设置一级学科后,与政治学一级学科同属法学门类,应当继续借鉴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推动学科的学术化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党的领导和执政、党的建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外政党比较等既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内容,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关系当代中国政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彼此间要加强协同研究。值得提及的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同目前仍然保留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离不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视野,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中共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共的历史,不能不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个大背景之下;研究中共的建设包括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不能不借鉴其他国家政党(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在领导、执政和自身建设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所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也需要协同目前仍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利于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研究中共党史党建,进一步探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此外,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中的党史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在研究时段、研究内容上有众多共同之处,尽管党史研究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国史研究重在研究新中国,两者研究重点不一样,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所以党史研究和新中国史研究是可以协同的。党建研究中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法规体系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本身就是一体的,因此,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同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的关系也密不可分,两者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等方面的研究中加强协同是不言而喻的。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从学科内外关系角度讨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必须把握的若干关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把握该学科内涵,明确该学科定位,科学构建学科体系,而要实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则还需要把握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这需要另文加以讨论。


  现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不仅已经正式设立,而且已被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在“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部分提到,“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联动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已被列入“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之中。202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中长期规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提到:“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建优建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联动发展。”这表明,中共党史党建学已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协同联动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总之,要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质量,使之尽快担负起本学科应有的使命责任,使之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乃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提供学术借鉴和人才支撑。


  作者简介: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