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浏览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网站!
当前位置: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 校园文化 >> 浏览文章

坚持底线思维 决胜全面小康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5日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王芳


  新年伊始,我市在省城南昌对外宣布,目前,最德镇市现行标准下11221户27284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个省级贫困村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全部退出。瓷都决胜全面小康、消除绝对贫困已成定局。


  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为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对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要明确底线:树牢“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观念。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趋势是从绝对贫困过渡到相对贫困再到共同富裕,一定意义上讲,进入相对贫困意味着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还没达到经济富足的水平,个体在资源分配和共享上还有很大差异,这种状态也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例如美国以及很多发达国家对相对贫困的定义是:家庭或个体低于中位数50%以下即可被确定为贫困。这便是一个绝对标准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前,如何缓解并最终消除贫困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面临的最大矛盾,而这一矛盾的主体便是收入处于弱势的老乡百姓,也是这一“木桶”中的短板。为弥补这一短版,不仅要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更要解决脱贫后的致富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解决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更要满足多样化需求,这也与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一致。这就决定了要树立底线思维,明确当前底线,集中精力消除绝对贫困的威胁,保障基本民生,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更高标准,逐渐平衡分配中的不合理、不协调问题,缓解相对贫困压力。


  一方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治理相对贫困的系统性、综合性与协同性配套。在新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设计时,要突出相对贫困概念,考虑相对贫困的必然性与长期性,强化资源配置在城乡与区域间的平衡流动。另一方面要做好长期做战的思想准备,巩固脱贫状态,警惕绝对贫困的反复性,防止脱贫后的返贫。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填补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不足,防止“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等问题的发生,逐步完善应对相对贫困的制度建设。区别不同层次做好贫困群体的民生保障。根据致贫原因区分不同的救贫措施,特别是守好特困群体的见底保障,因地制宜多渠道完善一般性低收入的脱贫机制,同时,做好特殊性原因致贫的应对机制。规范完善社会力量救济组织,引导多方形成共克贫困的合力,增强脱贫工作的感度和温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二要守住底线:增强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定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的脱贫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壮举,承载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智慧结晶。决胜全面小康,总书记告诫全党要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以“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担当,坚守底线、戮力同心、锐意进取,克服“一蹴而就”的急躁心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认清矛盾的长期性,增强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定力。


  要善于控制量变,勇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辨证地看,由于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沿海与内陆差异、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富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贫富差距增大、部分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局面,改善并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消除绝对贫困,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百姓生活中的困难,防止不可持续的脱贫,控制并降低贫困人口数量,优化资源配置与资源共享,提高全民整体生态质量。历史地看,42年的改革开放使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实属不易。然而,由于矛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未能齐头并进,甚至部分地区落后比较严重,成为了短板,这是发展中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补上短板,才能提高整体容量,促进合谐社会建设。要善于转化底线,精于打好脱贫持久战。从“穷山恶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路决定出路,要善于转变思路,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远离底线。面对贫困,不能一味的严防死守,应注重改革创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时代特征,深挖细耕传统的“贫困元素”,探索服务当地或个体特征的脱贫新路径。


  三要追求高线: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底线与高线是一对辨证统一的概念。明确底线才能追求高线,只有明晰贫困点,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矛盾问题,进而消除绝对贫困,并持续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才能追求共同富裕的高线。追求共同富裕高线,应始终坚持群众标准,注重群众方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落脚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


  要坚持群众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是总书记对群众标准的准确描述,也是党的工作的基本遵循。在此次应对新冠公共卫生事件中,党中央始终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打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样板。坚持群众标准,要从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困难中出发,制定针对性措施,并在群众生活中检验效果,闭环完善工作方法措施。要注重群众方法。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要深入开展细致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科学论证提炼群众的经验、智慧,进行理性升华,凝聚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理论。到群众中去,就是要用从群众中提炼的方法理论进一步指导群众实践,在不断变化的实践检验中丰富完善。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以习近平人民观点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充分相信并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依靠群众集体智慧,注重改革成果全民共享,逐渐形成合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