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郝焕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全面部署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全市上下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和省市委对农村工作的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奋力绘就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景德镇新画卷。
强化人才培育,夯实“人才红利”。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就当前我市发展现状而言,农村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如何引进大量外来人才进乡村和本土人才“留下来”是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夯实人才发展红利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大力集聚人才,要根据瓷都乡村发展实际,坚持靶向引才,可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像技术顾问、挂职第一书记等方式,把各类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引入乡村,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本土人才,强化对本土人才的挖掘、培训、使用力度,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可分阶段常态化组织本土人才在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为本土人才提供广阔发展平台,并通过制度激励和示范引领的方式,让更多的本土人才“冒出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使“人才红利”得到全面充分释放。
强化粮食安全,端牢手中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14亿多人口,吃饭是天大的事情。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因此,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21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更大的主动。中央一号文件对端牢14亿人的饭碗“再加码”, 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粮食“压舱石”作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筑起中国粮食安全的“铜墙铁壁”。因此,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步推进,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
强化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之基。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证明,好产业是农民取之不竭的“聚宝盆”。因此,通过农村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基础设施、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实现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立足景德镇实际,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要聚合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做大做强“南菜北茶”品牌,打造农产品龙头企业。要依托本地绿水青山的优质环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民俗、文创农业、健康养生等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全域旅游”、休闲农业新格局农业,让农业产业红利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激发广大农民提升富裕水平的内生动力,书写瓷都乡村振兴的美好生活图景。
强化数字引领,紧抓发展“强引擎”。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久前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从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等8个方面进行部署。因此,要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就必须以科技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紧抓数字技术这个“强引擎”。要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促进农村现代化转型。既要以5G、VR、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在选种育苗、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打造智慧农业,又要运用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全链条,绘就高质量乡村振兴新画卷助力“六个江西”建设。
(作者系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