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浏览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网站!
当前位置: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 校园文化 >> 浏览文章

数字赋能政务服务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9日

◆ 刘琳琳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着力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公平监管。在众多“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中,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和“大、物、移、云、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一站式”“网上办理”等政务服务成为其中的亮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此大背景下,数字赋能政务服务就成为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契机和着力点。


  一、打破“数据壁垒”,加快数据的全归集全共享


  当前,国外有些地区为了破解业务碎片化、条块分割带来的“信息孤岛”“数据壁垒”问题,专门建设统一的在线营商平台。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由州政府统一建设了州级营商在线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的营商活动在线服务,州内各级政府网站不再提供在线营商服务内容,仅提供个人常用的、简单的、单一部门审批的服务,如获得停车证、预定垃圾收集等。因此,推进数据全归集、全共享,应加快推进统一营商环境服务平台的建设。首先,政府应重视各级各类相关平台的归并工作,建立统一的在线营商平台。其次,按照“一切业务数据化”方向,推动营商活动中的日常办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科学决策、政企互动等工作在平台上开展,数据在平台上沉淀。最后,应尽快建立一套平台数据归集、使用、更新、开放的全流程信息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各类数据上平台、上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的数据共享中心,支撑基础数据、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知识库等的共享复用。


  二、聚焦数据运用,不断拓展营商环境应用场景


  政府应当强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意识,充分挖掘数据的多重价值,从广度和深度拓展应用场景,实现营商环境优化从“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转变,营商服务从“事项供给”向“服务场景”转变,营商环境治理从“适应数字化、运用数字化”到“驾驭数字化、引领数字化”的转变。在广度上,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数据赋能与赋权;在深度上,从在线咨询、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科学决策、市场监管等方面,开发更多具有前瞻性、主动性的营商环境应用场景。


  当然,数据的挖掘也离不开数据应用支撑体系的夯实。一方面,要从数据抽象出通用标签,如属性标签、统计标签、算法标签等,建设企业经营类型、企业信用等特征标签库,构建数据标签体系。另一方面,要整合数据分析工具,如评分卡引擎、可视化报表、自助分析工具、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分析工具,不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三、聚焦企业需求,持续创新营商环境在线服务


  政府应当聚焦企业关切,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市场要素等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实现企业需求在哪里营商环境服务就提供到哪里。首先,要积极推进政企互动,针对企业提出的诉求开发更精准的在线服务。其次,要主动开展平台数据的共享比对及融合分析,对不同企业进行画像,发现潜在需求,在此基础上整合各部门涉企资讯及服务,通过各种端口精准推送给企业,实现“办事不出门、服务送上门”。最后,政府要高度关注企业用户体验感,借鉴当前一些企业平台的评价方式,借由服务满意度评价以及用户使用频率等数据,发现平台服务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更新换代。


  四、聚焦政企协作,完善共建共治的数字治理体系


  多元主导的营商环境以完善政企关系为核心。在数字赋能政务服务背景下的营商环境优化应加强政企间的协同协作,打造协作型营商环境治理体系。其重点在于开放互动端口、开放双方数据。政府可以通过“可用不可见”服务模式与企业共享平台数据;企业向政府开放后台数据,方便政府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开展合规运营。比如,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整合政府行政力量和企业技术力量,在网络餐饮监管领域,通过美团等企业的后台评价数据与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交流互动,有效地借助消费者关键评价信息实现网络餐饮精准靶向监管。


  五、聚焦数字空间治理,补齐智慧化营商环境治理短板


  一方面,政府要全力推动数字赋能政务服务。进一步探索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共享,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算不可识、用途可辨可度量、流程可控可追溯、技术可视可解释”,解决隐私保护与数据开放共享矛盾,寻求数据开放共享与公民信息安全的平衡。另一方面,政府亟需提高对数字经济的监管能力。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运算方法开发有关平台经济、互联网金融、在线直播等方式,实现智慧监管和有效治理,从而形成规范化、长续性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 (作者系市委党校教师)